安阳师范学院
2013级考古学本科专业(大类招生)
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知识、方法,适应21世纪中国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初步具备田野考古工作能力的,能从事文物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宣传教育、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品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观。
2.业务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考古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善于思辩、表达和写作;
(2)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能够独立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
(4)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田野考古工作的能力。
3.身心方面:具有优良的品德修养,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六年。
学位:考古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 194 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45.5 学分,通识选修课 3.5 学分,专业必修课 50 学分,专业限选课 25 学分,专业任选课 19学分,专业深化拓展课 6 学分,跨学科选修课6 学分,专业实践 24 学分,综合实践 15 学分。
五、学程时间安排
全学程共196周。其中课堂讲授114周,专业实习 18 周,社会实践(劳动与军训) 2周,毕业论文 8 周,复习考试 14 周,寒暑假 40 周。
学程时间安排表
学年 学期 项目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合计 |
上学期 |
下学期 |
上学期 |
下学期 |
上学期 |
下学期 |
上学期 |
下学期 |
18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18周 |
考 试 |
2 |
2 |
2 |
2 |
|
2 |
2 |
2 |
14 |
军 训 |
2 |
|
|
|
|
|
|
|
2 |
专业实习 |
|
|
|
|
18 |
|
|
|
18 |
毕业论文 |
|
|
|
|
|
|
|
8 |
8 |
寒、暑假 |
|
|
|
|
|
|
|
|
40 |
课堂教学 |
14 |
18 |
18 |
18 |
0 |
18 |
18 |
10 |
114 |
六、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列表
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
课程类别 |
学分及比例 |
课堂学时及比例 |
学分 |
小计 |
占总学分比例 |
小计 |
学时 |
小计 |
占课堂总学时比例 |
小计 |
通识教育 平台 |
必修课 |
45.5 |
49 |
23.5 |
25.3 |
684 |
740 |
28.2 |
30.5 |
选修课 |
3.5 |
1.8 |
56 |
2.3 |
专业课程 平台 |
必修课 |
50 |
94 |
25.8 |
48.4 |
803 |
1469 |
33.1 |
60.5 |
限选课 |
25 |
12.8 |
384 |
15.8 |
任选课 |
19 |
9.8 |
282 |
11.6 |
专业深化拓展平台 |
专业技能教育课 |
6 |
6 |
3.1 |
3.1 |
108 |
108 |
4.5 |
4.5 |
知识深化综合课 |
6 |
108 |
跨学科教育平台 |
跨学科选修课 |
6 |
6 |
3.1 |
3.1 |
108 |
108 |
4.5 |
4.5 |
实践教学 平台 |
基础实践 |
|
39 |
|
20.1 |
|
专业实践 |
24 |
12.4 |
综合实践 |
15 |
7.7 |
合计 |
|
|
194 |
|
100 |
|
2425 |
|
100 |
说明 |
1. 专业必修课共 15门,双语课程0 门。 2. 专业选修课共38门,其中限定选修课24门;任意选修课14门。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25学分,从任意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9学分。 3. 实验课程共2门,其中独立开设的实验课 0 门,既有理论又有实验的课程2门,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 0门。课程实践共39门。 4. 课堂学时:2425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381学时、实验教学44学时。 5. 总学分:194 学分,其中课堂155 学分、实践环节39 学分。 |
七、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
通识教育平台(49学分,740课堂学时)
课 程 类别 |
课 程 代 码 |
课 程 名 称 |
总 学 时 数 |
总 学 分 数 |
总学时分配 |
学期、周学时安排 |
考 核 方 式 |
课 堂 |
课外 |
第一 学年 |
第二 学年 |
第三 学年 |
第四 学年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必修课 |
A3100111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46 |
3 |
26 |
|
20 |
2 |
|
|
|
|
|
|
|
2 |
A3100111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8 |
3 |
30 |
|
18 |
|
|
2 |
|
|
|
|
|
1 |
A3100111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
46 |
3 |
30 |
|
16 |
|
|
2 |
|
|
|
|
|
1 |
A31001110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 |
46 |
3 |
30 |
|
16 |
|
|
|
2 |
|
|
|
|
2 |
A310011106 |
形势与政策 |
32 |
2 |
32 |
|
|
见注 |
|
A040011201 |
大学英语1 |
56 |
4 |
48 |
|
8 |
4 |
|
|
|
|
|
|
|
2 |
A040011202 |
大学英语2 |
72 |
4 |
64 |
|
8 |
|
4 |
|
|
|
|
|
|
1 |
A040011203 |
大学英语3 |
72 |
4 |
64 |
|
8 |
|
|
4 |
|
|
|
|
|
2 |
A040011204 |
大学英语4 |
72 |
4 |
64 |
|
8 |
|
|
|
4 |
|
|
|
|
1 |
A320011301 |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 |
56 |
2 |
28 |
20 |
8 |
2 |
|
|
|
|
|
|
|
1 |
A320011302 |
大学计算机基础(二) |
72 |
2 |
36 |
24 |
12 |
|
2 |
|
|
|
|
|
|
2 |
A120011401 |
大学体育(一) |
28 |
2 |
28 |
|
|
2 |
|
|
|
|
|
|
|
2 |
A120011402 |
大学体育(二) |
36 |
2 |
36 |
|
|
|
2 |
|
|
|
|
|
|
1 |
A120011403 |
大学体育(三) |
36 |
2 |
36 |
|
|
|
|
2 |
|
|
|
|
|
2 |
A120011404 |
大学体育(四) |
36 |
2 |
36 |
|
|
|
|
|
2 |
|
|
|
|
2 |
A010011501 |
大学语文 |
36 |
2 |
26 |
|
10 |
|
|
|
2 |
|
|
|
|
2 |
A730011501 |
大学生就业指导 |
18 |
1 |
18 |
|
|
|
|
|
|
2 |
|
|
|
2 |
A200011501 |
学业指导 |
8 |
0.5 |
8 |
|
|
2 |
|
|
|
|
|
|
|
2 |
小计 |
852 |
45.5 |
660 |
44 |
148 |
|
|
|
|
|
|
|
|
|
选修课 |
选修课为3.5学分,每门课为0.5学分。安排在3-7学期开设,学生选修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文科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自然科学系列,理工科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人文社科系列,师范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教师教育系列。 |
注:1. 综合素养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公布;
2. 考试方式中,1为考试,2为考查,其他表格中相同;
3. 形势与政策开设学期为3—4学期;
4. 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的学习内容:文艺体类为《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创作》,理工管类为《程序设计基础》。
专业课程平台(94学分,1441课堂学时)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代 码 |
课 程 名 称 |
总 学 时 数 |
总 学 分 数 |
总学时分配 |
学期、周学时安排 |
考 核 方 式 |
课 堂 |
课外 |
第一 学年 |
第二 学年 |
第三 学年 |
第四 学年 |
讲 授 |
实 验 |
实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必 修 课 |
A030121301 |
中国古代史(一) |
80 |
4 |
70 |
|
10 |
5 |
|
|
|
|
|
|
|
1 |
A030121302 |
中国古代史(二) |
90 |
5 |
90 |
|
|
|
5 |
|
|
|
|
|
|
1 |
A030121306 |
世界古代史 |
48 |
3 |
42 |
|
6 |
3 |
|
|
|
|
|
|
|
1 |
A030121307 |
世界中世纪史 |
54 |
3 |
54 |
|
|
|
3 |
|
|
|
|
|
|
1 |
A030121312 |
考古学通论 |
54 |
3 |
36 |
|
18 |
3 |
|
|
|
|
|
|
|
1 |
A030121313 |
史前考古 |
54 |
3 |
54 |
|
|
|
3 |
|
|
|
|
|
|
1 |
A030221307 |
夏商周考古 |
72 |
4 |
64 |
|
8 |
|
|
4 |
|
|
|
|
|
1 |
A030221308 |
战国秦汉考古 |
54 |
3 |
48 |
|
6 |
|
|
|
3 |
|
|
|
|
1 |
A030221309 |
中国青铜器 |
54 |
3 |
45 |
|
9 |
|
|
3 |
|
|
|
|
|
1 |
A030221310 |
考古绘图 |
54 |
3 |
18 |
|
36 |
|
|
|
3 |
|
|
|
|
2 |
A030221311 |
田野考古学 |
72 |
4 |
64 |
|
8 |
|
|
|
4 |
|
|
|
|
1 |
A030221312 |
古文字学 |
54 |
3 |
48 |
|
6 |
|
|
4 |
|
|
|
|
|
1 |
A030221313 |
魏晋隋唐考古 |
54 |
3 |
46 |
|
8 |
|
|
|
|
|
4 |
|
|
1 |
A030221314 |
博物馆学概论 |
54 |
3 |
48 |
|
6 |
|
|
|
|
|
4 |
|
|
1 |
A030221315 |
宋元明清考古 |
54 |
3 |
48 |
|
6 |
|
|
|
|
|
|
2 |
|
1 |
限定选修课 |
A030122101 |
中国历史文选(一) |
32 |
2 |
32 |
|
|
4 |
|
|
|
|
|
|
|
1 |
A030122102 |
中国历史文选(二) |
36 |
2 |
32 |
|
4 |
|
2 |
|
|
|
|
|
|
2 |
A030222101 |
文物学概论 |
36 |
2 |
36 |
|
|
|
|
2 |
|
|
|
|
|
1 |
A030222102 |
文化遗产概论 |
36 |
2 |
32 |
|
4 |
|
|
|
|
|
|
|
2 |
1 |
A030222103 |
中国古代钱币 |
54 |
3 |
48 |
|
6 |
|
|
|
3 |
|
|
|
|
2 |
A030222104 |
中国古代建筑 |
54 |
3 |
48 |
|
6 |
|
|
|
|
|
3 |
|
|
2 |
A030222105 |
西方考古学理论 |
54 |
3 |
54 |
|
|
|
|
|
|
|
|
3 |
|
2 |
A030222106 |
中国古代陶瓷 |
54 |
3 |
48 |
|
6 |
|
|
|
|
|
3 |
|
|
2 |
A030222107 |
佛教考古 |
36 |
2 |
32 |
|
4 |
|
|
|
|
|
|
2 |
|
2 |
A030222108 |
美术考古 |
36 |
2 |
32 |
|
4 |
|
|
|
|
|
|
|
2 |
2 |
A030222109 |
铭刻学 |
36 |
2 |
32 |
|
4 |
|
|
|
|
|
2 |
|
|
2 |
A030222110 |
科技考古 |
36 |
2 |
36 |
|
|
|
|
2 |
|
|
|
|
|
2 |
A030222111 |
考古专题研究 |
36 |
2 |
36 |
|
|
|
|
|
2 |
|
|
|
|
2 |
A030222112 |
中国史学史 |
54 |
3 |
54 |
|
|
|
|
|
3 |
|
|
|
|
1 |
A030222113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54 |
3 |
54 |
|
|
|
|
|
|
|
3 |
|
|
1 |
A030222114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36 |
2 |
30 |
|
6 |
|
|
|
2 |
|
|
|
|
2 |
A030222115 |
中国社会生活史专题 |
54 |
3 |
42 |
|
12 |
|
|
|
|
|
|
|
3 |
2 |
A030222116 |
中国历史地理 |
54 |
3 |
48 |
|
6 |
|
|
|
|
|
|
3 |
|
1 |
A030222117 |
先秦史 |
36 |
2 |
36 |
|
|
|
|
|
|
|
|
|
2 |
2 |
A030222118 |
史学概论 |
36 |
2 |
36 |
|
|
|
|
2 |
|
|
|
|
|
1 |
A030222119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
36 |
2 |
18 |
|
18 |
|
|
|
|
|
|
2 |
|
2 |
A030222120 |
宗教文化史 |
36 |
2 |
24 |
|
12 |
|
|
|
|
|
|
2 |
|
2 |
A030222121 |
中国文化概论 |
54 |
3 |
48 |
|
6 |
|
|
|
|
|
|
|
3 |
1 |
A030222122 |
易经文化研究 |
54 |
3 |
48 |
|
6 |
|
|
|
|
|
|
|
4 |
2 |
任 意 选 修 课 |
A030222201 |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
36 |
2 |
36 |
|
|
|
|
|
|
|
|
2 |
|
2 |
A030222202 |
安阳通史 |
36 |
2 |
36 |
|
|
|
|
|
|
|
|
2 |
|
2 |
A030222203 |
论语选讲 |
36 |
2 |
36 |
|
|
|
|
|
|
|
|
|
2 |
2 |
A030222204 |
文物鉴赏 |
54 |
3 |
48 |
|
6 |
|
|
|
|
|
3 |
|
|
2 |
A030222205 |
中国近代史专题 |
36 |
3 |
36 |
|
|
|
|
3 |
|
|
|
|
|
2 |
A030222206 |
中国现代史专题 |
54 |
3 |
54 |
|
|
|
|
|
3 |
|
|
|
|
2 |
A030222207 |
世界近代史专题 |
54 |
3 |
54 |
|
|
|
|
|
|
|
3 |
|
|
2 |
A030222208 |
世界现代史专题 |
54 |
3 |
54 |
|
|
|
|
|
|
|
|
3 |
|
2 |
A03022220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
36 |
2 |
36 |
|
|
|
|
|
|
|
|
|
3 |
2 |
A030222210 |
西方史学史 |
36 |
2 |
36 |
|
|
|
|
|
|
|
|
|
3 |
2 |
A030222211 |
西方文明史 |
54 |
3 |
54 |
|
|
|
|
|
|
|
|
|
3 |
2 |
A030222212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54 |
3 |
54 |
|
|
|
|
|
|
|
|
3 |
|
2 |
A030222213 |
世界文化史 |
54 |
3 |
54 |
|
|
|
|
|
|
|
3 |
|
|
2 |
A030222214 |
亚洲文字与文化史专题 |
36 |
2 |
36 |
|
|
|
|
|
2 |
|
|
|
|
2 |
备注 |
每生限选课须选修25学分以上,任选课须选修19学分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深化拓展平台(6学分,108课堂学时)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代 码 |
课 程 名 称 |
总 学 时 数 |
总 学 分 数 |
总学时分配 |
学期、周学时安排 |
考 核 方 式 |
课堂 |
课外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知识深化 |
A030232101 |
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专题 |
36 |
2 |
18 |
|
18 |
|
|
|
|
|
|
2 |
|
2 |
A030232102 |
殷墟考古 |
36 |
2 |
18 |
|
18 |
|
|
|
|
|
|
|
2 |
2 |
A030232103 |
简帛文字研究专题 |
36 |
2 |
18 |
|
18 |
|
|
|
|
|
|
|
2 |
2 |
专业技能 |
A030231101 |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
36 |
2 |
18 |
|
18 |
|
|
|
|
|
2 |
|
|
2 |
A030231102 |
陶瓷器修复技术 |
36 |
2 |
18 |
|
18 |
|
|
|
|
|
2 |
|
|
2 |
A030231103 |
青铜器除锈技术 |
36 |
2 |
18 |
|
18 |
|
|
|
|
|
2 |
|
|
2 |
备注 |
学生须选修6学分以上,可以在该平台内任意选课。 |
|
|
|
|
|
|
|
|
|
|
|
|
|
|
|
|
|
|
实践教学平台( 39学分)
课 程 类 别 |
课 程 代 码 |
课 程 名 称 |
周 数 |
学 分 数 |
开课学期、时间 |
考 核 方 式 |
第一 学年 |
第二 学年 |
第三 学年 |
第四 学年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基础实践 |
|
课程实践、课程实验学分、学时在课程安排中体现 |
专业实践 |
必修 |
A030241101 |
军事理论及训练 |
2 |
2 |
∨ |
|
|
|
|
|
|
|
2 |
A030241103 |
专业实习 |
18 |
12 |
|
|
|
|
18 |
|
|
|
2 |
A030241104 |
毕业论文 |
10 |
10 |
|
|
|
|
|
|
|
8 |
2 |
综合实践 |
选修 |
A030242101 |
综合实践 |
根据《大学生综合实践实施方案》,所有专业学生修读不少于15学分。 |
附件:
安阳师范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争先创优、发展特长、求实创新,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每学年开展一次,每年的9—10月进行,毕业班在毕业前开展最后一学年的综合测评工作。
第三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G1)、课程学习成绩(G2)、实践与创新能力(G3)三部分,每一部分及测评结果均按百分制计算。
测评成绩 = G1×25% + G2×60% + G3×15%。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校正式注册的学生。
第二章 基本素质测评
第五条 基本素质测评的内容及要求
(一)思想道德修养。主要考察政治态度、法纪观念、集体观念、道德品质以及生活态度。基本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行为;顾全大局,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生活俭朴。
(二)人生规划。主要考察大学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基本要求:以就业为核心,以“技能培养、考研、考公务员”为导向,制定有明确的目标规划并付诸实施,措施得力。
(三)学习态度。主要考察平时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学风。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习纪律,谦虚好学,刻苦认真,在努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中树立良好学风。
(四)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生活适应能力和在面临困难、挫折时的心理表现及心理调适能力。基本要求:积极参加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积极掌握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增强挫折耐受力、情绪控制力和社会适应力。
第六条 基本素质测评(G1)100分,针对学生参加的教育环节、课外活动、日常表现、素质状况等实际情况,采取学生民主评议、班主任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本素质测评的四个方面,分项进行评分,各项之和即为基本素质测评分。最低分值为60分。
第三章 课程学习成绩测评
第七条 课程学习成绩是指学生所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考核成绩(非百分制成绩折算成百分制),若课程成绩评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则分别换算为95、85、75、60、50分。
第八条 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分(G2)100分,由班主任带领班干部进行计算。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实行学分制的按一学年获得学分课程的学分加权平均成绩进行计算。非学分制的按一学年课程的平均成绩进行计算。
第四章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
第九条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分(G3)100分,由附加分和惩处扣分两部分组成。
第十条 附加分采用分项加分的形式。附加分认定工作由班主任会同班干部共同开展。学生干部兼任多个职务或同一项获不同级别荣誉的只计最高分。
(一)学科与文体类竞赛、科研成果与科技发明等主要完成人
国家级+20分;省部级+15分;市级+10分;校级+5分;院级+2分。
(二)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发表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刊物级别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认定,未注明作者单位者不加分)。
国家核心期刊+20分;省级以上刊物(全国性报纸)+15分;市级报纸+10分;在校报上发表1篇+2分。
(三)社会工作
1.校级学生组织负责人+15分,副职+13分。
2.校级学生组织各部负责人、院系级学生组织负责人+10分,副职+8分。
3.院系级学生组织各部负责人、各班班长和团支书+7分,副职+6分。
4.其他学生干部+5分。
5.除以上1—4项学生干部加分外,其他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加分由院系掌握。
(四)社会活动
先进个人、积极分子、先进集体成员,国家级+20分;省部级+15分;市级+10分;校级+5分;院系级+2分。
(五)考级考证
1.英语专业通过专业英语四级、八级,其他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分别加4分和6分。
2.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省级加3分,国家二级加3分,国家三级加5分,国家四级加7分。
3.通过程序员或者其它资格证考试的,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分。
第十一条 在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中弄虚作假、虚报成果的,经核实后扣除所获得的评分,并将其基本素质测评总评得分记为零分。
第十二条 惩处扣分
(一)迟到、旷课、早退(学校、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按照上课对待)分别扣1分/次、2分/节、1分/次。
(二)被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通报批评,相关责任人扣2—10分。
(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记过以上扣30分,严重警告扣20分,警告扣15分,通报批评扣10分,院系通报批评扣5分。
第五章 测评结果及其应用
第十三条 测评结果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作为下列各项工作的依据:
(一)评定各类奖助学金、组织发展的基本依据。
(二)评选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基本依据。
(三)审批困难补助等学生资助项目的考查依据之一。
(四)专升本推荐、毕业生就业推荐、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八、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A03012131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现代考古理论和考古遗迹、遗物为依据,辅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对考古学理论、方法的系统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及基本知识,通过古代实物史料和现有研究成果的考察与学习,认识先民的创物史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掌握考古学为广义历史科学服务的门径。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考古专业主干必修课。本课程概论部分主要讲授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考古学研究简史;断代考古部分主要讲授中国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简况,包括史前时期至隋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城址、墓葬等遗迹和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遗物。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史前考古
课程代码:A03012131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史前考古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一般的史前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掌握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知识。旧石器时代考古主要讲授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了解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讲授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夏商周考古
课程代码:A0302213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使学生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及夏商周考古学文化有较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夏商周的城址、墓葬、青铜器、文物艺术等诸多方面
先修课程:《史前考古》
课程名称: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代码:A030221308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战国秦汉时期基本的考古学资料、该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目前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等。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方法介绍;学术动向与前沿课题;最新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察;个案研究举例。课程的具体内容围绕考古发现的城市遗迹、墓葬以及出土的各类文物,根据目前学术发展状况,重点将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鉴于考古资料的增多,进行区域性细化研究,二是根据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探索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三是通过遗迹、文物组合探索社会制度、人类行为、思想观念。
先修课程:《考古学通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
课程名称:魏晋隋唐考古
课程代码:A03022131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魏晋隋唐时期基本的考古学资料、该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目前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等。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对该时期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论方法介绍;学术动向与前沿课题;最新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察;个案研究举例。课程的具体内容围绕考古发现的城市遗迹、墓葬以及出土的各类文物,根据目前学术发展状况,重点将放在三个方面,一是鉴于考古资料的增多,进行区域性细化研究,二是根据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探索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三是通过遗迹、文物组合探索社会制度、人类行为、思想观念。
先修课程:《考古学通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
课程代码:A03022131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内容、研究对象与任务、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发掘与保护、田野考古工地的管理、室内整理等。培养学生独立开展考古工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田野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探方法发掘、几种重要遗存类型发掘与清理、考古绘图与印拓等。
先修课程:《考古学通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
课程名称:宋元明考古
课程代码:A03022131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宋元明时期基本的考古学资料、该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目前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等。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对该时期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宋元明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的研究,阐明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规律。本课程系统讲述宋元明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包括宋、辽、西夏、金、元、明各朝的城市考古、陵墓考古、手工业遗迹、建筑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国考古学概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宋元明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现状,从而拓展宋元明时期的考古知识。
先修课程:《考古学通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
课程名称:博物馆学概论
课程代码:A03022131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中外博物馆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博物馆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实际技能,从而胜任在各级和各类博物馆以及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部门的工作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博物馆学及其历史、博物馆及其类型、博物馆发展简史、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博物馆陈列、博物馆观众与社会教育、博物馆建筑与设备等。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中国青铜器
课程代码:A030221309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掌握中国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学会鉴赏中国青铜器。
课程内容:中国青铜器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青铜兵器、礼器、乐器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具等,讲授青铜器的纹饰、铭文和制作方法,阐明青铜器——这一标志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主脉,能够进行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的初步研究。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考古学通论
课程名称:古文字学
课程代码:A03022131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一门主要教授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性质、范畴以及各阶段古文字类型的释读的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古文字的类型,能够认识基本的古文字字形,掌握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其任务是系统的介绍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古文字的基本常识。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古文字的一般规律和大致发展情况,如文字的构形原则和发展规律等;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具体介绍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各种具体内容和特点;第三部分则讲述古文字的考释方法,具体介绍遇到未识的古文字时用什么方法来释读。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掌握古汉字。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考古绘图
课程代码:A03022131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系统的课堂讲授、绘图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制图学基本原理、考古绘图专业性要求、常用绘图仪器使用方法和实物绘图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考古绘图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完成田野考古过程中的绘图工作,并能够指导专业绘图人员按考古绘图的专业性要求完成复杂遗存的考古图绘制。
课程内容:现代考古学以类遗存为研究对象,人类遗存多埋没在地下,包括遗迹和遗物,它们多是以某种形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要准确表达人类遗存的形体结构、尺寸大小、层位关系等要素,仅仅使用语言文字是难以做到的。考古绘图就是具体地将制图学应用于考古学研究当中,使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记录与说明考古学资料,并直接服务于考古学研究。
先修课程:《考古学通论》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一)
课程代码: A030121301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课程目标:掌握魏晋南北朝以前的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培养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史前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社会生活等基本知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变化为主要线索,把握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以展示历史本身的规律性。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二)
课程代码: A030121302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
课程目标:掌握隋唐至清代(1840年)的历史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1840年之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社会生活等基本知识。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一)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一 )
课程代码:A030122101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掌握中国古代典籍的产生、保存、利用知识,增强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认识,从而初步学会使用文献典籍。
课程内容:《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其阅读文言文历史文献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认识,从而初步学会使用文献典籍,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二)
课程代码:A030122102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掌握中国古代典籍的产生、保存、利用知识,增强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认识,从而初步学会使用文献典籍。
课程内容:《中国历史文选》(二),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目的任务,在于通过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的历史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科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史料学,以及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历史要籍具有基本的认识和阅读能力,为其理解、运用中国史料奠定基础;也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中国历史文选(一)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钱币
课程代码:A03022210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钱币的类型,能够认识各时期的钱币形状、种类及流通情况,掌握古钱币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并结合钱币实物,系统介绍中国古代钱币的产生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及特征,同时介绍古钱币鉴定辨伪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学生将来在文博考古等部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陶瓷
课程代码:A030222106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情况,掌握陶瓷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初步的古陶瓷鉴定知识,从而拓展考古学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在文博等部门工作。
课程内容: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及发掘的陶瓷器和传世品以及生产这些制品的工具、窑具、窑炉、作坊遗址等,讲述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发生、发展的历史。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世界古代史
课程代码:A03012130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专业基础知识,学会基本历史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世界古代各地区和国家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从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课程内容:《世界古代史》讲述的是自人类形成以来至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着重阐述这一历史时期各地区、国家和民族文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以亚欧大陆为中心,以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交往、碰撞、冲突为线索,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古代文明的特征,展示人类古代文明特殊性与共同性。
先修课程:无
课程名称:世界中世纪史
课程代码:A0301213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世界中世纪史专业基础知识,学会基本历史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中世纪世界各地区和国家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从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课程内容:《世界中世纪史》讲述的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以来至1500年的世界历史,着重阐述中世纪各地区、国家和民族文明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以亚欧大陆为中心,以各种文明的交往、碰撞、冲突为线索,综合考察各地区、国家、民族中世纪历史的特征,展示中世纪各种文明发展的特殊性与统一性。
先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课程代码:A030222118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掌握史学基础理论与史学研究基本方法,增强对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唯物论,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方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系统研究方法,历史计量研究方法,史著的体例与编纂方法,等等。通过本课程教学,一要使学生掌握历史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中外史学发展趋势;二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史学研究精神;三要使学生增强自觉分析史学论著、构思史学论著的意识。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课程名称:历史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课程代码:A030222119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目标:了解史料的各种类型和利用价值,掌握围绕研究专题来搜集、考证和分析各类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各类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学术资料、把握科研选题、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史学论文和开展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史料学、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等三部分教学内容。史料学部分介绍史料的各种类型和利用价值;文献检索部分,介绍文献的分类及其特点;毕业论文写作部分,介绍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和研讨一些可资借鉴的史学研究方法。
先修课程:无